分享缩略图

重庆城口县:巧做“闲置文章”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

2025-10-14 16:23

来源:中国网

分享到:
链接已复制
字体:

近年来,重庆市城口县立足山区实际,聚焦农村闲置农房、校舍、厂房等“沉睡资产”,通过“政府引导、市场运作、群众参与”的模式,探索出一条资源活化利用的新路径,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。

资源变资产:青山长出“金疙瘩”

城口山多平地少,长期以来大量林地、山地长期处于闲置状态。这些沉睡的自然资源,既是生态屏障,也是当地群众眼中“看得见却摸不着”的潜在财富。如何打破“守着绿水青山饿肚子”的困境,让闲置资源转化为增收资产?城口县在盘活资源上精准发力,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新路子。

2024年2月,重庆市首张林地“经营权证”在河鱼乡大店村正式落地,这张薄薄的证书,成了激活山林资源的“金钥匙”。它清晰界定了林地的经营权属,让企业敢于放心投资,农户能稳定享受收益,村集体也有了参与管理的动力。依托“市场主体+村集体经济组织+农户”的三方合作模式,当地引入企业投资建设仿野生石斛种植基地,农户以自家林地入股,不仅不用承担种植风险,每年还能拿到固定的股份分红;村集体则负责协调林地流转、日常纠纷调解,按比例获得管理收益。如今,大店村的石斛基地已初具规模,首批石斛苗长势喜人,预计三年后进入盛产期,届时每户农户年均增收可达8000元以上。

不止林地,城口县各类闲置资源都在加速“活化”。庙坝镇金多祥巴山药谷曾是一片零散的坡地,当地借助外部资金,用两年时间打造了16个集药材观赏、科普体验、休闲打卡于一体的特色节点,昔日的荒坡变身药旅融合园区。每到周末,不少游客驱车前来,在山间步道漫步,在中药材种植园里认识黄连、党参,临走时还会带些特色药材制品,带动周边农户开起了农家乐、小卖部,户均月增收近3000元。

在资源盘活过程中,“国储林+”模式的创新应用,更是让全县1.7万余户林农尝到了甜头。通过整合碎片化林地,城口县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,既提升了森林生态质量,又通过林地流转为林农带来稳定收入。截至目前,国储林项目每年增加项目区林农林地流转费用2400万元,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600万元,累计带动40万余人次通过“流转林地获租金、基地务工得薪金、入股分红享股金、种养经营赚现金”,实现“一地生四金”。

资产引流量:美景催热“新业态”

大巴山区是重庆知名的秋季彩叶观赏地,每年深秋时节会吸引大量的游客来此观光。为此,城口探索以写生研学促文旅发展,打造写生基地等乡村旅游新业态,盘活闲置的农村资产,让当地美景为乡村振兴“引流”,开辟群众增收致富新途径。

为了做好写生产业的配套发展,咸宜镇将当地一处闲置敬老院改造成用于接待写生群体住宿的“写生驿站”,驿站拥有350个床位,房间干净整洁、装修一新,还设有综合餐厅、评画室、画材店、多媒体影音室等配套设施,可以为写生师生提供良好的住宿、学习、用餐环境。

“写生驿站”不远处,一座用废弃旧粮仓改造的美术馆也是焕然一新。改造后的老粮仓以全新文化面貌示人,500平方米的室内展陈空间,具备接待展示、美术展览、商业体验等功能。

作为城口聚力打造的“中国西南国际写生基地”三个片区之一,咸宜片区于去年9月正式开业运营。该片区围绕写生产业主线,精心布局,打造集展览活动、文创书店、美学社交、文化体验、特色商业、主题民宿等于一体的业态集群,实现了文旅产业的多元化发展。

据了解,中国西南国际写生基地以写生艺术产业元素为核心,致力于打造融合“山、水、人”三位一体的辐射中国西南地区的综合性实践基地。咸宜片区以“山水写生”为主线,依托当地自然风光,秉持“古村落建筑翻新再利用+在地文化发掘保护+多元文化写生空间体验+艺文旅融合”的发展理念,投资500万元改造闲置敬老院作为写生基地接待中心。同时,围绕写生产业,分区分主题布局写生驿站1个、艺术展馆1个、业态集群1个,并打造10处写生观景平台及周边环境。

基地负责人张渝介绍:“我们基地的主要客群是年轻学生和文旅客群,旨在让学生或艺术创作者在基地内就能实现吃住游娱购全业态、创作装裱售卖全流程的体验。”未来,随着三个片区的全面建成运营,预计每年将吸引超过3万人次的学生和旅游客群,为城口县的产业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内涵。

中国西南国际写生基地(咸宜片区)的成功运营,不仅盘活了乡村闲置资产,也让当地的自然风光和文化资源得到更充分地挖掘和利用。

废矿换新颜:生态经济“双丰收”

走进蓼子乡穴沱村肉牛养殖基地,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。膘肥体壮、毛色油亮的西门塔尔牛,在宽敞的室外牛圈里惬意地享受着阳光。干净整洁的室内牛棚里,工作人员推着装满新鲜饲料的推车穿梭其中。

很难想象,在今年3月之前,这里还是一座废弃的矿山,面对废弃矿山遗留的破碎地貌、裸露矿坑和贫瘠土壤。当地党委政府积极招商引资,引入了一家肉牛养殖企业,企业采用“生态修复+功能重构”的改造策略,通过客土回填、植被覆盖、雨污分流系统建设,将废弃矿区转化为适宜养殖的生态空间。利用原有矿洞改造为冬暖夏凉的牛舍,将闲置厂房升级为饲料加工车间,让沉睡已久的固定资产重新焕发生机。

企业的落地,不仅实现了废弃资源的“变废为宝”,更为周边村民开辟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径。公司创新建立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的利益联结机制,组织120户农户发展青贮饲料订单种植,种植面积达200余亩;推出肉牛“代养+保底收购”模式,带动12户养殖户参与,每户年均增收8000元。此外,公司每年还会向村集体经济组织缴纳4.4万元场地租金,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添砖加瓦。

蓼子乡盘活废旧矿山资产的实践,不仅让周边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,壮大了村集体经济,还让曾经满目疮痍的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修复,实现了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多方共赢。

联村破困局:集体经济“焕新机”

早上8点,城口县修齐镇白果村村委前,助农主播正热情推介葛根粉、野党参等土特产,村民们围坐一旁,满脸期待。直播间里,观看人数与成交单数持续攀升。自今年4月强村公司开播以来,农产品累计销售突破2.3万单,销售额超170万元,这是修齐镇以“强村公司”激活集体经济的生动写照。

此前,修齐镇面临镇域资源分散、村集体经济发展失衡的难题。2024年5月,该镇12个村(社区)以集体100%持股,共同组建强村公司,创新探索“联村共建”模式。成立之初,强村公司耗时3个月走遍12个村,摸排集体“三资”,梳理出闲置农房8处、荒坡林地5000亩、非遗传承人5位等资源,绘制资源地图并建立台账,还登记了20余家可合作市场主体。通过资源共享、利益联结机制,推动村级经济从散点式向集群化转变,实现要素高效配置。

针对人才与管理短板,强村公司构建“内培外引”双轨体系。对内,组织18名村干部、返乡青年组成“强村专班”,赴陕西袁家村等地学习;对外,聘任1名职业经理人、3名返乡大学生,邀请3名农业企业经营者。同时,公司成立党支部,配套系列管理制度,确保项目规范运行。

在业态创新上,强村公司亮点频出。90后村干部张远琴从零学起,如今已带领团队开设2个抖音直播间,孵化5名“村播达人”,创下单场30万元销售额。依托直播口碑,公司升级区域公共品牌“任河供”,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,统一设计包装、统筹供应链。此外,还承接“村BA”、插秧节等活动,年均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,综合收入200万元;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面积达6812.55亩。

经过一年探索,修齐镇强村公司实现了从“单兵作战”到“集团冲锋”的转变。未来,随着研学经济、数字农业等新领域的探索,将为山区强村富民之路点亮更多可能。

2024年,城口县19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经营性收入8500万元,经营性收益2700万元,村均收入44.77万元,其中95%以上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10万元,向20余万名村民兑现分红款1576万元,实实在在地将村民手中的“红本子”变成了“红票子”。

下一步,城口将继续深挖资源禀赋,深化“闲置资产”盘活路径,推动生态、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,让更多“沉睡资产”成为乡村振兴的“活力引擎”。

【责任编辑:吴一凡】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