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庆铜梁:“渝邻有爱”志愿服务暖基层
前不久,家住重庆市铜梁区东城街道世纪阳光小区的李婆婆,用上了崭新的电梯。“以前上下楼是个难题,现在方便多了!”她笑着说。这一变化,得益于铜梁区推行的“渝里乡商·铜事好议”机制。在社区党委的组织和老党员的耐心调解下,该小区已成功加装电梯16部,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。
这正是铜梁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,大力弘扬志愿精神,深化“渝邻有爱”志愿服务活动的生动缩影。

党建引领,志愿服务融入治理
铜梁区以“邻里学、邻里帮、邻里乐、邻里和、邻里美”为主线,整合区域资源,推动志愿服务精准化、常态化、品牌化,有效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。
通过“专业社工+志愿服务”模式,该区打造了“百姓名嘴”理论宣讲、“情暖童心相伴成长”儿童关爱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服务项目,让志愿服务成为铜梁基层治理的一张“暖心名片”。
在农村地区,铜梁以10至30户为单位划分院落,推选有威望、有能力、有担当的党员担任院落长,带动群众共管共治。同时,开设“小院课堂”,整合区、镇、村三级宣讲资源,发动党员干部、基层“名嘴”等开展理论政策微宣讲,打造“理润龙乡”宣讲品牌,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院落。
“我们每月开展小院微课堂,宣传党的理论和惠农政策。还修建了文化墙,组织看露天电影、跳坝坝舞,现在住着越来越舒心。”侣俸镇保乡村“踏水桥院子”院落长舒耀碧高兴地说。

专业赋能,精准服务特殊群体
聚焦空巢、留守、失能、高龄等特殊老年群体,志愿者们采取“一对一”“多对一”等方式,提供生活照料、健康陪护、精神慰藉等暖心服务。
东城街道社会工作站组织专业社工和志愿者,开展“我们的节日·中秋”打糍粑、“便民服务日”等活动,服务超400人次;少云镇党员志愿服务队定期为独居老人提供打扫、陪护服务150人次;巴川街道正街社区爱心食堂创新推行“刷脸就餐”,累计服务达15万人次,切实解决了老年人“吃饭难”问题。
在关爱儿童方面,铜梁区招募500余名“爱心妈妈”与398名困境留守儿童结对,开展“七彩假期”公益课堂;正街社区“渝好空间”提供幼儿托管、文艺排练等服务,有效缓解了上班族的后顾之忧。
“志愿服务很贴心,孩子有人辅导、有人陪伴,我们在外打工也放心。”一位家长感激地说。
此外,公益集市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今年九月,重庆首个慈善主题夜市落地铜梁,设置政策宣讲、健康体检、募捐互动等区域,联动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提供义诊服务,让市民在逛街购物中奉献爱心。
“这是一次志愿服务形式的创新实践,也为广大市民搭建了走近慈善、参与公益的桥梁。”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银天使计划项目负责人贺梦琪表示。

共建家园,绘就邻里和美新画卷
围绕生态文明和美丽重庆建设,铜梁区组建“铜小净”生态环保志愿服务队,常态化开展环境美化,积极参与“五清理一活动”。截至目前,累计清理杂物堆4.6万处、废弃物3.3万处、废旧房屋3.41万宗、蓝棚顶119.51万平方米,理顺管线“蜘蛛网”960公里。
在大庙镇,志愿者种植桂花、香樟等苗木500余株;双山镇发动中小学生参与“清洁家园”行动;平滩镇开展“垃圾分类新时尚”活动,通过有奖问答、实物投放竞赛等方式普及知识,覆盖群众400余人。
同时,铜梁区深化“春风满巴渝”社会风气提升行动,采取“微宣讲+文艺演出+志愿服务”组合模式,运用“群众点单、中心派单、志愿者接单”机制,将党的创新理论、优质文化资源和暖心服务直达基层,让群众既受教育又得实惠。活动开展以来,已覆盖28个镇街,惠及群众5.2万人次。
在平安建设方面,铜梁组织志愿者开展治安巡逻、防火防盗、隐患排查等志愿服务;组织应急志愿者普及防灾避险、急救技能知识;组织调解志愿者化解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,营造团结互助、和谐友好的社区氛围。党员律师彭先乐通过“呐姐工作室”无偿提供消费维权服务,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1.66万元,展现了志愿者的专业担当与社会责任。
铜梁区志愿服务工作正以实实在在的成效,书写着新时代邻里互助的暖心故事。“通过‘专业社工+志愿服务’融合模式,2025年以来已开展活动3万余场,服务群众10万余人次。”铜梁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,下一步,铜梁区将持续在队伍联建、阵地联用、活动联办上下功夫,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,不断提升志愿服务的规范化、专业化水平,统筹用好社会工作站、志愿服务站、文明实践站等阵地资源,推动“渝邻有爱”志愿服务活动提质增效,让这张基层治理的“暖心名片”愈发闪亮。(铜梁区融媒体中心 李慧敏)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