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庆大足区出台非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
日前,重庆市大足区出台了《加强非遗保护传承活化推动文旅融合三年行动计划(2025—2027年)》(以下简称“行动计划”),进一步加强大足区非遗系统性保护、创新性发展、融合性赋能,推动非遗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融合发展优势,助力国际文旅名城建设。
行动计划指出,到2027年,建成体系完备、特色鲜明、活力充盈、效益显著的非遗保护传承活化体系,非遗成为大足文化标识的核心要素和文旅融合的关键引擎,成功创建“巴蜀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”。

中敖火龙进校园
保护体系更加健全。全区非遗资源深度普查与数字化建档,濒危项目得到有效抢救。新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—2项、市级项目3—5项、区级项目12项以上。国家级、市级、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量稳步增长,传承梯队结构优化。非遗记录与研究水平显著提升,出版系列学术专著及普及读物。

大足石雕
传承活力显著增强。建成覆盖城乡、功能完善的区级非遗传承教育基地25个、非遗工坊8个、非遗传习所6个。非遗进校园覆盖率达到70%,培育一批“非遗小传人”,传承实践能力全面提升。

大足剪纸
活化利用深度拓展。打造3—5个非遗活化利用标杆项目,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非遗文创产品、旅游商品30款以上,培育非遗龙头企业2—3家,全区非遗美食品牌效应和市场份额大幅提升。

龙水小五金锻打技艺
文旅融合成效凸显。创建1—2个非遗主题旅游景点或非遗旅游街区,打造2条以上以非遗体验为核心的精品旅游线路。举办宝顶香会节、龙水五金国际博览会、川剧艺术节等有影响力的非遗主题节会。非遗展演及体验项目成为全区A级景区、乡村旅游点的标配内容。非遗赋能带动乡村旅游、民宿、餐饮等消费显著增长,非遗旅游收入占文旅总收入比重显著提高。
区域协同引领发展。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、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框架下,非遗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的区域协作机制高效运行,共建共享1—2个跨区域非遗文旅品牌项目,大足非遗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显著增强。
此外,行动计划将实施五大重点任务。一是实施非遗系统性保护工程,筑牢传承根基;二是实施非遗传承能力提升工程,激发内生动力;三是实施非遗创新活化工程,赋能当代生活;四是实施非遗传播推广与文旅营销工程,扩大品牌影响;五是实施非遗区域协同发展工程,共建巴蜀走廊。(大足区融媒体中心)








